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十三、四章北美洲

第十三、十四章北美洲
一、範圍
東:大西洋  西:太平洋 北:北極海
南:墨西哥灣、中美地峽
二、自然環境
三大地形區+多樣的氣候
1.三大地形
(1)東部
低山地盾區
(古老陸塊)
拉布拉多高原
→受冰河侵蝕多湖泊、沼澤
→地形相對平坦
→森林、毛皮、礦產豐富
阿帕拉契山脈
→屬古褶曲山脈
→北段多冰蝕谷
(天然交通孔道)
因兩側岩層差異
→多瀑布急流
(瀑布線、動力)
→都市發源地
大西洋沿岸平原
→以乞沙比克灣為界
a北段
→平原狹窄、海岸線曲折(沉降海岸)
→人口密集
b南段
→平原寬廣、海岸線平直
(2)中部
低地平原區
(北美大平原)
北部:
→受冰河影響多冰蝕湖,土壤貧瘠
水力豐富,航運發達(北美五大湖)
(酪農業發達)
南部:
→外洗平原
→風積黃土           
→密士失必河沖積平原(內河航運)
→為主要農業區
(3)西部
高山、高原、盆地
→落磯山脈為地形主體
地形複雜
特色
a南北縱列的山脈
b位處板塊接觸
帶、冰河侵蝕、
河川切割
→眾多宏偉壯麗的地景
→火山、地震頻繁

2

2.氣候
(1)受地形、距海遠近、洋流氣團影響
(2)類型
冷濕氣候
a.分布:
東北部
b.成因:
拉布拉多寒流
c.特徵:
氣候冷濕
夏雨型暖濕
氣候(中國型)
a.分布:
→東南部
b.成因:
東北信風、墨西哥灣流
c.特徵:
→降水無明顯乾濕季,氣候溫和
溫帶大陸氣候
a.分布
→大平原
b.特徵
→冬冷夏熱溫差大
春、夏:龍捲風
夏:颶風
冬:大風雪

高地氣候
a.分布
→西部高山區
→海岸山脈、落磯山脈
b.特徵:
氣候植物景觀隨高度成垂直變化
溫帶沙漠
a.分布
→西南部、盆地區
b.成因
→地處內陸、被西風
c.特徵
→年、日溫差大,氣候乾燥
溫帶海洋性氣候
a.分布
40°N以北太平洋岸
b.成因
→西風、北大西洋暖 流
c.特徵
→夏凉冬暖,無明顯乾濕季
溫帶地中海型
a.分布
40°N以南太平洋岸
b.成因
行星風系季節性移動
夏:副熱帶高壓
冬:西風帶
c.特徵
→冬暖夏熱,冬雨夏乾
三、產業活動
1.農業生產
(1)發展條件(基礎)
自然環境優越
a.氣候:位居中緯度
→氣候溫和、雨量適中
b.地形:平原廣大、土壤肥沃
→農業發展基礎
人文條件
→地廣人稀、農業科技
→大規模農牧業
科技化、專業化、商業性


(2)分布
→中部平原區
(3)特徵:
a.機械化程度高
b.高度商業化
c.運用科技耕作
d.總產量高
e.區域專業化
(4)分區(大農業帶)
→針對市場需求+配合氣候、土壤條件(適地適種)
→大規模、專業化經營→形成「專業化大農作帶」
●美國加州中部谷地—園藝蔬果區
1.自然環境:
溫帶地中海型氣候,陽光充足
2.人文因素:
都市化及灌溉設施發展
3.經營方式:
種植各類溫帶蔬果
4.地位:溫帶水果暢行海內外
(
冷藏貨櫃運輸的發達)
●美國西部高原區—放牧業
1.自然環境:
大西部地形崎嶇、氣候乾燥
2.人文因素:
都市化對肉品的需求提高
3.經營方式:
以天然牧草餵養牛羊
●商業性林業
1.自然環境:
溫帶落葉林、寒帶針葉林
→樹種單純→利於機械化
2.地位:
→加拿大為世界重要原木和紙漿出口國
●加拿大漁業
1.發展條件:
西北大西洋漁場有大陸淺灘、寒暖流交會
(
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灣流)

●美國、加拿大五大湖區—酪農帶
1.自然環境:
氣候冷溼,適合牧草生長
也利於乳牛增加泌乳量
2.人文因素:
接近市場,勞力充足
3.經營方式:
靠近市場:鮮奶(賓夕法尼亞)
遠離市場:乳酪(威斯康辛)
●美國—玉米帶(混合農業)
1.自然環境:
外洗平原、風積黃土區土沃、雨豐、夏溫溼
2.人文因素:
玉米可作牲畜加肥飼料
3.經營方式:
靠近市場:現金作物
遠離市場:飼料
●美國—棉花帶
1.自然環境:
美國南方,氣溫高
無霜期長,夏雨秋乾
2.人文因素:
灌溉系統完成
3.經營方式:
舊棉田:人工採收(黑奴)
新棉田:機械採
●美國中部、加拿大—小麥帶
1.自然環境:
大平原西部300~500mm
氣候冷乾,適合小麥生長
2. 人文因素:
水陸運輸便利、國際市場需求
3.經營方式:
冬溫低:春小麥、冬溫高:冬小麥
4.地位:
世界的麵包籃(大規模經營、成本低)
(5)問題
a.專業化生產
→導致生產過剩(穀賤傷農)
b.易受病蟲害影響(專業化)
c.對環境生態造成衝擊(農藥、肥料)
d.美國政府為穩定農產價格、保障農民所得
→長期價格補貼、藉政經力量向各國推銷農產品
→引發爭議
(6)解決之道
a.利用有機肥
b.輪種、恢復生態平衡
c.分配生產面積、產期
2.工礦業與經貿發展
(1)發展基礎
豐富的農、礦資源
→為工業生產的基礎
人才與資金
→因移民的移入
→帶來資金與技術
穩定的政治條件
→美國強大國力
→大型美國企業向外國發展的基礎
(2)工業
工業生產特色
→大規模生產、高度自動化
→利大量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工業區位的分布與變遷
a.分布
→不平均
→受原料分布與產業連鎖影響
→具明顯的區域專業化
b.工業帶







●大西洋沿岸工業帶
1.發展條件:
早期:利用瀑布落差發電(動力),發展紡織業
現代:哈德孫—摩和克河谷地優勢+伊利運河
→為五大湖地區和中西部對外貿易的門戶(交通)
2.工業類型:紡織、食品、造船、鋼鐵、電子

3.重要都市: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
●五大湖和聖羅倫斯河谷地工業帶
1.發展條件:
阿帕拉契山煤田、蘇必略湖鐵礦(原料)
五大湖及聖羅倫斯河水道(交通)
2.工業類型:鋼鐵、汽車、機械等工業
3.重要都市:
美國(五大湖區):匹茲堡(鋼都)、底特律(曾是汽車城)、芝加哥(美國中部水陸運輸的轉運都市)
加拿大(聖羅倫斯河):如多倫多、蒙特利爾等。
●太平洋沿岸工業帶
1.發展條件:
(1)加州於 1920 年代發現石油
(2)美國領先全球的資訊科技
2.工業類型:飛機製造與資訊科技工業
3.重要都市:
(1)洛杉磯和西雅圖(飛機製造中心)
(2)舊金山(金融中心)
(3)矽谷(資訊工業中心)
●墨西哥灣沿岸工業區
1.發展條件:
(1)墨西哥灣的石油(原料)
(2)美國領先全球的航太科技
(3)氣候溫暖 (節省暖氣支出)
2.工業類型:石化、航太中心
3.重要都市:
佛羅里達的甘迺迪角和德克薩斯的休士頓,即是朝原子能產業、太空開發產業發展
●美墨邊界合作區
1.發展條件:
(1)墨西哥於1960年代宣布與美國邊界19公里內設立邊界合作區
(2)墨西哥廉價的勞力和免關稅的誘因
2.工業類型:電子、紡織、家具、皮革、玩具等製造或組裝的產品為主
3.重要都市:美墨雙子城
c.變遷(問題)
→因工業發展重心轉變+陽光帶工業區崛起+第三級產業成為經濟主體
→東北傳統工業帶老化 (「鐵銹帶」)
→工廠老舊+產能衰退+關廠
→失業率居高不下
→必須轉型、再造
(3)經貿發展
→世界經濟的重心
→因產業高度發達→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貿易對象遍及全球
→貿易總額達3兆美元
→運輸工具、機械、高科技電子產品輸出,創造鉅額出口值
→進口額占全球13.2%,堪稱世界最大市場
→左右世界經濟景氣
→美國在WTOAPEC等經貿組織具領導地位
→經貿實力+新科技+好萊塢電影,將美國產品、文化推廣到全世界(美式文化)
四、移民的國度—多元民族文化
1.人口移入區
(1)吸引移民移入的因素(拉力)p.207
a.天然資源豐富
16C法國人-毛皮;19C西班牙人-淘金
b.地廣人稀、勞工缺乏
17C黑人種植棉花
c.工業發展與西部開發
→歐人大量移入
→華工移入
d.經濟強權、政策鬆綁
→『工作移民』、『投資移民』
(2)移民的組成演變
原住民
→印第安人
→原居亞洲北部,大冰河時期,通過白令海峽進入阿
  拉斯加,並逐漸南下散居於美洲


歐洲移民
a.西班牙:淘金
→沿著加利福尼亞等美國西岸地區往北遷移
b.法國:毛皮交易
→沿密士失必河及聖羅倫斯河進入。
c.英國:宗教自由、種植菸草
2.人口的組成與分布
(1)人口組成
→多元
(2)移民社會的人口特徵特徵
a.移民使美國人口迅速增加
1800年僅530萬→200年後3
b.移民使美國社會較年輕、具開創性、多元性,富勞動力
c.移民使美國成為人口成長最快的已開發國家
→大量移民+拉丁裔移民帶來的較高出生率
3.移民文化
→美國和加拿大由移民及其後代組成
→多元文化
→影響
(1)飲食
(2)音樂
4.種族衝突
→盎格魯美洲是典型的移民社會,歐洲白人族群之間互重互容
→屬民族大熔爐
(1)印地安人
問題:土地喪失→歐洲白人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多數印第安人遷入保留地
保留區內的印第安人傳承傳統生活方式
困境:教育、醫療水準低、經濟狀況較差
→年輕一代選擇到都市生活
(2)歐洲白人歧視非洲黑人與華人
原因:早期移入的黑人與華人,多從事勞力工作
轉變:二次大戰後,美國立法保障黑人的基本人權
現況:種族歧視情形雖有淡化,但黑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與白人仍有差距
五、都市聚落
→美國與加拿大蓬勃發展的工商業提供都市發展條件, 並促使許多都市進一步發展為大都會帶
1.聚落發展
(1)早期聚落分布
→北美洲東部海岸
(2)條件(成因)
→面對歐洲的門戶、地理位置優越、良好港灣及優越的交通孔道
→發展工商業
(3)發展過程:聚落→都市→都會區→大都會帶

  
(4)郊區化
原因:良好的道路網絡交通改善+汽車普及
→人口向郊區分散
影響:
a.市中心為工作地,郊區為住宅,上下班時間
  塞車問題嚴重
b.企業選擇在地價便宜、人口聚集的郊區,設立大型購物中心,帶動人口成長與都市規模擴大,進而形成大都會帶
(5)大都會帶
→美國的都市化程度>80%
波士華都會帶(波士頓─紐約─華盛頓特區)
  長達570公里,聚集約4,000萬人口,是世界最
  大的都會帶,吸引全球各大企業投資,形成世
  界重要經貿中心地帶
芝匹帶(匹茲堡 ─ 芝加哥)
三聖帶(舊金山 ─ 洛杉磯 ─ 聖地牙哥)
2.世界都市
→美國國力強大,其都市在國際的經濟、政治、文化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紐約港以優良的港灣面臨繁忙的大西洋航線,位居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中央與東北部都會帶的中間點,擁有廣大的腹地等優越位置,成為美國東海岸最大貿易港

◎紐約成為世界都市的條件
(1)多元的移民組成:紐約是移民的主要進口港,也是美國種族和文化複雜的都市
(2)企業總部、金融機構、證券交易市場的所在地:
   華爾街股市為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場和商品交
     易所
   紐約成為世界經貿和金融中心
(3)文化、藝術櫥窗:
   紐約擁有眾多歌劇院與博物館、藝術人才,
   主導全球的時尚風潮
(4)聯合國總部的設立
(5)影響世界的媒體:《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美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主要側重金融、商業領域的報導,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的發行廣布至全球,也深具影響力
3.都市問題
(1)交通問題:
郊區化→市中心人口密度降低,通勤人口增加
→市區與郊區的尖峰時間交通擁擠、阻塞
(2)垃圾、噪音問題
(3)治安和社會區隔→社會梯度明顯
  成因:族裔、文化、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不同
  中產白領階級:遷移到郊區
  藍領階級:社經地位較為低落,往往聚居都市一隅,由於無力負擔都市中的龐大開銷,而形成市中心的貧民窟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第十一、二章歐洲

第十一、十二 章歐洲
一、範圍
東:烏拉山、高加索山 西:大西洋 南:地中海
北:北極海
二、自然環境
→深受海洋影響
海中有海、灣中有灣
1.地形
(1)阿爾卑斯山脈
→地形分界線
→山岳冰河中心
→山間多U形谷、冰蝕湖
(交通險而不阻)
(2)特徵
平原為主體全區無沙漠
半島群島眾多
→四大半島
冰河覆蓋區冰河地形發達
(3)四大地形區
古老高地區
→大不列顛群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新褶曲山地區
→歐洲南部(南歐)
→交通險而不阻
  (冰河谷)
古老丘陵台地區
阿爾卑斯山脈~平原區間
單斜脊地形發達
礦產豐富,歐洲工礦業中心
歐洲大平原區
法國西南部~歐俄平原
地形平坦,河運發達
歐洲精華區
2.氣候
(1)受緯度、地形、西風、距海遠近、洋流影響
(2)特徵
→以溫帶氣候為主
→降水:由西向東遞減
→氣溫:南向北遞減
→沿海:受暖流影響
(3)氣候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
a.分布:
40°~60°大陸西岸
西歐、北歐沿海
b.成因:
北大西洋暖流、
  西風吹拂
c.特徵:
夏涼冬暖,全年有雨
  (秋冬雨量較多)
冬溫是正偏差區
溫帶大陸性氣候
a.分布:
30°~60°大陸內陸
東歐以東~歐俄
b.成因:
→距海遠,受西風、暖流影響較小
c.特徵:
→冬冷夏熱,年溫差大
→降水集中夏季(對流雨)
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a.分布:
30°~40°大陸西岸
南歐三大半島(歐洲陽光帶
b.成因:
行星風系季節性移動
  加那利凉流
c.特徵:
夏乾冬雨、夏熱冬暖
過渡性氣候
→三大氣候之間
苔原氣候
→北極海沿岸
a.終年低溫,夏 
  溫高於0°C,有
  苔原景觀
b.緯度高→夏永
  晝、冬永夜
高地氣候
→阿爾卑斯山脈
副極地氣候
→高緯區
a.夏涼爽而短,
  冬嚴寒且長,
  年溫差較大
b.低溫少雨
3.環境與發展
→深受自然環境影響
→分三個層面
(1)人口稠密,分布均勻
影響因素
a.地形以平原為主體且位居中緯度
b.山脈走向(東西向)、西風吹拂
→利大西洋水氣深入
c.半島深入海洋
→受海洋影響大
影響
→人口分布平均,產業發達
(2)海岸曲折,航運發達
成因:
a.海中有海,灣中有灣
b.北歐多峽灣、南歐多谷灣
c.北大西洋暖流調節(不凍港)
影響
a.自古以來航運發達
b.海上貿易和海外殖民時期
⊙歐洲文化、宗教傳播至美、澳等地
⊙引進新作物(玉米馬鈴薯
a改變歐洲人飲食習慣
⊙充足的原料
a歐洲成為世界第一個現代化的地區(工業革命)
(3)農業發展,多元精緻
特徵:
a.傳統農業以自給自足為主
b.運輸革新後,朝區域專業化發展
農業分區(補充)
→分四區
西歐三年輪耕區
北歐林牧並重區
東歐混合農業區
南歐地中海型農業區
發展
a.地中海地區
→生長季長
→時鮮作物(蔬果專業區
b.丹麥
→氣候冷濕,不利農耕
→發展畜牧業(歐洲牧場
c.荷蘭
→園藝及酪農業(土壤鹽度高
生態農業的發展(p.165
a.背景
→農業補貼政策
→生產過剩、環境污染
b.做法
1990年代後,推動生態農業
→維護生物多樣性、活絡鄉村經濟
現況
→因農場規模小(家庭農場)
→採混合農業方式經營
三、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
→文化資產豐富,觀光業發達
→成因:文藝復興、工業革命
1.文化資產
(1)類型
→有形:古蹟、聚落、文物、文化景觀等世界遺產
非物質: 傳統藝術、民俗文化
(2)價值性
→為重要的觀光資源
2.義大利觀光產業
(1)觀光產業發達原因
歐洲文化發源地
文藝復興洗禮
合適的自然環境
(2)發展
古蹟、文化資
自然環境資源
飲食文化、時尚精品產業
四、歐洲結盟的淵源與發展(第十二章)
1.結盟淵源(背景)
因二次大戰後歐洲勢力衰退
→美、蘇勢力介入
→為提升競爭力而合作
2.結盟的歷程
結盟三原則
a.經濟合作(動力)
→從經濟領域創造共同的利益
b.輔助原則(合作模式)
→推動政策時採用輔助而非強制執行
c.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合作基礎)
→此為歐盟入會基本條件
結盟歷程
a.初步統合期(1951 1966 年):
1951 年,法、西德、義、荷、比、盧六國在巴黎簽訂
《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
→透過關稅同盟,取消貿易壁壘,開放原料、商品自由貿易。
b.共同體時期(1967 1992 年)
1967 年成立「歐洲共同體」,在此階段已增加為 12 國(西歐+南歐)
1985 6 月在盧森堡的申根簽署了
《申根公約》,能實現人員的自由流通
c.歐盟成立期(1993  2003 年)
1993 11 馬斯垂克條約生效後,歐盟正式成立,推動了經濟與政治合作,並設置共同貨幣歐元。
→具備加入歐元區的條件,卻不加入的有英國、丹麥、瑞典
→主要合作項目在經濟方面,無法推出共同的外交、內政政策。
d.歐盟東擴期(2004 年以後)
2004 年:波蘭、匈牙利等東歐 10
2007年:羅馬尼亞、保加利亞→2013年:克羅埃西亞
類別
核心
邊陲
範圍
西歐、北歐等工業化程度高的國家
南歐、東歐等國家內部
現況
工業化程度高,高品質產品行銷全球,為當地帶來財富,人民生活富足
1. 從事農業人口比例高
2 .東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長時間實施計畫經濟,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較低,故人口有由西移的趨勢














◆候選國:土耳其、馬其頓、冰島、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
3.結盟的經濟意義
(1)經濟實力增強
優點
a.結盟後GDP總額與美國抗衡
b.對內:加強合作
c.對外:增加競爭力
缺點(問題)
→因不能干預內政
→政策推動須經國冗長的協商過程,故在面臨問題時缺乏彈性
  ex:歐債問題 
(2)產業團隊合作
→產業發展採分工合作
→降低產成本
ex:空中巴士
(3)形成保護政策
→貿易壁壘
a.成因:
→歐盟會員國間的互利規範或優惠措施,形成保護政策
b.反映在貿易與農業等議題上
ex:非會員國除高關稅外,產品進入需符合制訂標準
   農業保護政策
五、區域差異與解決途徑(歐盟發展問題與解決策略)
1.成因
→歐洲各國因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勞力供給及過去政經體制的差異,加入歐盟後,國際間的問題遂變成歐盟內部的問題
→形成核心區與邊陲區
2.問題:核心區與邊陲區的分布(區域發展差異)
3.解決之道(策略)
→透過「共同分擔」方式,協助邊陲地區發展,因此成立結構基金
→方式
→採
(1)專案補助
→多數被援助國集中在東歐,西歐的愛爾蘭及南歐的西班牙也成效顯著
(2)邊界合作區
→以歐盟會員國間的國界地帶為依據,選定社會與經濟問題相近的地區設立發展中心
→作法:
→降低區域間的經濟差距、
  試圖打破歐盟各國國界
→西歐把成功經驗帶到東歐
☆歐盟的區域平衡政策(補充)
    設立區域委員會,成立基金
→協助落後地區經濟發展
→重建傳統工業衰退區
    建立統一網路,協助區域均衡發展
→統一行動電話GSM系統
→建立「泛歐運輸網路」,「泛歐能源網路」
    設立邊界合作區 EU- REGIO
共同改善邊界基礎建設、處理廢物…等
共享人力資源、中小企業合作技術轉移
4.成效
→核心與邊陲互利
六、東歐的區域發展
1.地理位置
→北臨波羅的海,東側與俄羅斯接壤,東南濱黑海與土耳其相鄰
→此區是歐、亞民族往來必經之地
→族群多元性高
2.地形特色
→以喀爾巴阡山為分界
→以北:歐洲大平原
→以南:多山地、
石灰岩地形
(
巴爾幹半島)
→地形破碎
→族群不易融合
3.族群複雜
→受地理位置與地形影響
→以斯拉夫人為主
→分東、西、南三支
→宗教、語言、族群複
4.宗教多元
→受地理位置、族群複雜影響
⊙天主教(羅馬公教):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
⊙東方正教(希臘正教):巴爾幹半島國家。
⊙伊斯蘭教: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等國。
5.政局紛亂
地形破碎複雜
  民族、宗教、語言複雜
  民族分布與國家界線不合
歐洲政治的破碎帶
→族群、宗教差異,造成政治不穩定
   ex:科索沃獨立事件
6.東歐經濟結構變遷
(1)早期經濟發展
因實施共產主義,組成「經濟互助委員會
→採行計畫經濟
→推行專業分工
特徵
a.由國家主導
b.偏重國防及重工業忽略民生工業
c.產業結構不健全
d.生產效率差
ex:捷克發展軍火工業,但缺乏民生工業
   匈牙利以農、牧業為主,工業發展薄
(2)蘇聯解體後
時間:
1989年廢除共產體制
採行改革開放政策
→策略
a.市場自由化
b.企業民營化
c.開放貿易
d.解除外匯管制
e.推動與歐盟的經濟整合
特徵
a.經濟自由化
→國營事業轉民營、推行市場經濟、開放國際貿易
→負面:通貨膨脹、失業率上升
  正面:經濟成長
b.調整經貿對象
→過去:蘇聯、其他東歐共產國家
  現在:加入歐盟
c.成為歐洲工廠
→條件(優勢)
→低工資優勢
→成為跨國企業將東歐作為產品進入歐洲的跳板
  ex:波蘭、匈牙利、捷克
d.吸引大量外資
→成因
 廉價勞力:東歐的勞力密集,可與西歐的科技、資
   本密集產業互補
 低稅率
 加入歐盟:東歐 13 國加入歐盟,吸引非歐盟國 
   家投資,希望以東歐為生產基地,降低關稅負擔,
   擴展西歐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