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生物分布與組成
◎生物區系
「生物區系」:生態學將在類似的氣候、地形、水文和土壤條件下, 產生相似的植物和動物群落稱之。
大範圍空間尺度中,水分及溫度條件是影響生物區系的主要因素。
依據氣候的因子,可分為熱帶生物區系、溫帶生物區系、寒帶生物區系、乾燥生物區系。各區系又按雨量和溫度分成不同的生物群聚種類。
依其空間分布的變化,可分為水平分布、垂直分布
一、影響生物分布的環境因素
1.氣候
→以氣溫、雨量影響最大
2.地形
→間接影響氣候因素
→地形高度、坡向影響氣候
→呈垂直分布
3.土壤
→土壤所含的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
氣體的比例,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進而影響動物分布
4.生物
→生物間的共生、掠食、競爭
→動物依賴植物而生存、彼此相依
→人類活動是影響今日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植物的分布與組成
→分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
1.水平分布
(1)緯度分帶性
①影響因素:氣溫
②太陽輻射能量不同:
熱帶雨林→溫帶林→寒帶針葉林→苔原
(2)經度分帶性
①影響因素:水分
②中緯度地區受距海遠近影響,降水量由沿海向
內陸遞減
ex.東亞到中亞:森林→草原→沙漠
③南北走向的山脈阻擋水氣進入大陸內部,加劇經度分帶性
ex.如南美安地斯山
2.垂直分布
(1)發生地區:高山高原區
(2)影響因素:
①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霜日增加
②降水量由地面向上先隨高度上升而增加,高於特定高度後則遞減
三、動物的分布與組成
→全球尺度下,動物分布規律與植物分布規律具有高度相關
→其分布遠比植物複雜
→可藉由生理構造、遷移來適應環境
→受
1.氣溫
2.水分
3.植物分布
地區
|
動物種類與特徵
|
|
森
林
區
|
低
緯
區
|
1.昆蟲、爬蟲、兩棲、靈長和齧齒類:食物取自林木
2.以樹棲生活的靈長類(如長臂猿)為例,精通攀爬但不擅於快速奔馳,聽覺能力比視覺能力佳:
|
中高
緯區
|
1.林木密度較稀疏→行地棲生活的兔類、有蹄類較低緯區多
2.季節變化明顯→動物活動有季節性,夏季動物種類與數量比冬季多,有遷移或冬眠現象,如松鼠
|
|
莽原區
|
以地棲生活的草食性有蹄類為主,大型的肉食動物亦因而得以生存──視覺較佳、善奔跑,如非洲獅
|
|
草原區
|
草食性穴居齧齒類+大型有蹄類動物,如土撥鼠
|
|
沙漠區
|
水分稀少、植被稀疏→需水量及耗水量小的動物為主,如蜥蜴、駱駝
|
|
極地苔原
或高山草原
|
動物具厚脂肪或濃密獸毛,耐寒力強,如犛牛
|
四、生態失衡
→生態體系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無法維持動態平衡關係
1.外來種入侵
(1)定義
→生物以自體移動,或經由貿易、運輸、旅行等人類活動,無意或被有意地帶離原棲地,進入新的地域
(2)以臺灣為例:民國60年代,外來種入侵,臺灣本土生態受到嚴重威脅。
①山地:原生種松樹遭到松材線蟲的危害
②、低海拔地區:出現有梨樹癌症之稱的
梨木蝨病蟲害。
③平原:稻田中福壽螺喜食草本植物的嫩莖
2.熱帶雨林的開發
(1)生物特徵
①動植物眾多,生物多樣性高
à物種基因庫
②溼熱氣候適合黴菌生長,落葉迅速分解
③根系淺而密集,能有效吸收養分,養分大都儲存
於植物體
(2)雨林破壞的衝擊:
①土壤中的養分和水不足以支持雨林再生
②依賴雨林生存的動物可能瀕臨滅絕
③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溫室效應增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