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第三、四章 非洲(二)


4.中部非洲
→熱帶栽培業發達
(1)採集、游耕
分布:生活在熱帶雨林或莽原氣候區
受副熱帶高壓帶季移的影響,游耕焚林時間
  多在冬季(乾季)
(2)熱帶栽培業(西方殖民)
分布:熱帶雨林氣候
特徵:
→出口熱帶經濟作物
ex:咖啡、可可
5.南部非洲
(1)乾燥氣候區的採集
分布:內陸喀拉哈里沙漠
成因:副熱帶高壓籠罩、背東南信風
特徵:季節性移動
(2)半乾燥氣候區的放牧業
以牛、綿羊為主,畜產品主要銷往歐洲市場
(3)西南沿海的地中海型農業
分布:非洲西南端(地中海型氣候)
作物:葡萄、橄欖、柑橘
四、文化多樣性
1.族群
→複雜、語言眾多
以撒哈拉沙漠為界
(1)漠北:白色()非洲
→阿拉伯語、伊斯蘭教
(2)漠南:黑色()非洲
→天主教、拜物教、基督教
→赤道:北:蘇丹黑人
        南:班圖黑人

2.文化
(1)
傳統文化(黑人傳統信仰)
      萬物有靈:薩滿信仰為代表
      薩滿(Shaman):字義為通靈者,為人與超自然世界之間 的橋梁
      薩滿信仰:相信自然界有超自然力在掌控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
      a演變為對各種鬼神的崇拜
      ex:薩滿巫師具備醫藥、曆算等能力
     從事巫術、治病、祭祀、占卜等活動
(2)非洲文化發展
      北非:阿拉伯文化+天主教文化+法國殖民
      東非: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
→文化多元
      國家眾多

五、政治與經濟發展
→深受殖民影響
1.大西洋三角貿易(歐、非、美三角貿易體系)
(1)經濟發展
早期:
→受地形阻隔,貿易僅限撒哈拉沙漠以北
→後因駱駝引進
→開啟西非貿易商路
→伊斯蘭文化傳至北非、撒哈拉地區、東非
  (斯瓦希利文明)
歐、非、美三角貿易
a.起因:
→因奴隸貿易
  中南美洲的開發
→歐、非、美貿易體系

b.影響:
.對英、法(歐洲)
→累積資金
→為西歐經濟體系的現代化奠定基礎
→改變飲食習慣(新作物引進)
.對非洲
→經濟基礎被掏空
→非洲文化外傳
→經濟與社會結構改變
  ex:經濟發展緩慢、人口結構失衡、種族偏見
.對美洲
→新大陸經濟發展迅速、文化多元
⊙中南美洲:熱帶栽培業發達
⊙北美洲:黑人文化的移入
2.區域衝突
(1)成因:因西方殖民是勢力的進入
(2)影響:獨立後後各國衝突不斷
3.殖民地式的經濟
(1)成因:
→西方國家殖民
(2)影響
非洲經濟結構以農礦輸出為主
糧食生產不足(飢荒)
依賴式經濟、經濟結構單一
國家經濟負擔沈重,發展慢
交通發展
→交通路線以海港和內陸資源都市為主
→形成區域發展不均
→人口與經濟活動集中在主要交通路線
→首要型都市
4.交通模式及其影響
(1)受西方殖民影響
(2)分布
沿海地帶
資源都市→港口
→交通路線以海港和內陸
  資源都市為主
(3)影響
區域發展不均
空運方面,各國與殖民母國間的交通聯繫比鄰國多
六、人口與環境問題
1.撒赫爾的沙漠化
(1)位置
→位在撒哈拉沙漠南緣,年雨量介於100600mm 的地
   區,為莽原和沙漠間的過渡地帶
(2)環境特徵
→降雨稀少且年雨量變率大、環境載力低
(3)土地利用
雨量不穩區
→游牧
雨量穩定區
→農牧並行
(4)沙漠化成因:
→人口成長快速,土地利用超過環境負載力
自然環境脆弱且不穩定(乾溼循環)
人為過度干擾:過耕、過牧鑿深井
(5)影響
→環境負載力降低,形成了饑荒現象


2.非洲疾病的擴散
(1)疫疾盛行的原因
自然環境不利因素
Ø  高溫多雨:多病媒蚊蠅
Ø  高溫乾燥:水源有限
→衛生條件普遍不佳
營養不良人數多
→疫疾抵抗力差
醫療資源缺乏
3.人口與都市
(1)人口問題
人口成長率高
→原因:
a.死亡率下降
b.出生率高(受產業活動、傳統文化及教育部普及影響)
→人口壓力、經濟負擔沈重
人口結構
→因出生率高
→人口結構年輕化,但是平均
  壽命短
(北非為 67 歲;撒哈拉沙漠以南為 46 歲)
(2)都市特徵
→都市問題嚴重
成因:
→與西方殖民、人口成長有關
特徵:
a.都市化程度高
→鄉村太貧窮
b.多港埠型都市
→西方殖民
c.都市內部環境惡化(貧民窟)
4.自然保育的衝擊
(1)背景:人類破壞棲地和非法捕殺,使非洲許多野生動物面臨消失的危機
(2)補救之道:考量生物自然遷徙的特性,將許多相鄰的國家公園開始整併為跨國界保護公園
◎未來的自然保育與經濟發展(補充)
    兼顧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需求
a發展自然保育為基礎的觀光業
ex:肯亞設立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
→觀光業成為肯亞最重要產業
●發展觀光業的負面影響
破壞原始景觀
消耗大量珍貴的水資源
干擾野生動物的行為與生活
游牧民族改變生活方式
原住民的經濟生活從共享轉為個人取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