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第一、二章中南美洲

第一、二章中南美洲
一、範圍


















1.中美洲
→墨西哥、中美地峽、西印度群島
2.南美洲
二、自然環境
◎中美洲
1.地形
→因位居板塊交界帶多火山、地震(地形崎嶇)
(1)墨西哥高原(熔岩高原)
→以山地、高原為地形主體
→猶加敦半島為石灰岩地形
(2)中美地峽
→山地、丘陵為主體
→因火山活動,土壤肥沃,利農業發展
→山間谷地為人口聚集精華區(氣候)
→南部地理位置重要(巴拿馬運河)
(3)西印度群島
大安地列斯群島
→大陸島
小安地列斯群島
→珊瑚礁島火山島
巴哈馬群島
→珊瑚礁島
◎巴拿馬運河利用巴拿馬地峽開鑿而成,是溝通
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徑
◎南美洲
1.地形:
→分東、西兩部分
(1)東部:古老陸塊
→經長期的風化侵蝕,形成「三低三高」的地形
亞那高地、巴西高原:古老陸塊
→富金屬礦(鐵、錳、鋁礦)
亞馬孫盆地:平原廣大、世界最大熱帶雨林區
彭巴草原:風積黃土區,地勢低平土壤肥沃
→阿根廷主要農牧區
(2)西部:
→新褶曲山脈的安地斯山系,為世界最長的山脈
→屬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火山地震頻繁
→礦產豐富
ex:智利:銅
◎中美洲
2.氣候
(1)受地形、緯度、洋流、盛形風影響






















(2)類型
熱帶高地氣候
a.分布
→高原、高山地區
b.特徵
→氣候隨高度呈垂直變化(人口集中)
熱帶沙漠氣候
a.分布
→墨西哥北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b.成因
→副熱帶高壓、背東北信風
  西側:加利福尼亞凉流

c.特徵
→氣候乾燥少雨
熱帶雨林
a.分布
→中美洲東岸
b.成因
冬:迎東北信風
  夏:ITCZ北移
c.特徵
→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莽原氣候
a.分布
→中美洲西岸(太平洋岸)
b.成因
夏:ITCZ北移
  冬:背東北信風
c.特徵
→乾濕季明顯
◎南美洲
2.氣候
(1)以熱帶、副熱帶氣候為主
(2)年溫差較小,大陸性不顯著
(3)受洋流、緯度、地形、盛行風影響
(4)類型
東半部
a.熱帶雨林氣候
ㄅ分布:
→亞馬孫盆地、圭亞那高地
ㄆ成因:
 ITCZ
ㄇ特徵:
→終年高溫多雨
b.熱帶莽原氣候
ㄅ分布:
→奧利諾科盆地、巴西高原
ㄆ成因:
→夏:ITCZ
  冬:副熱帶高壓
ㄇ特徵:
→乾濕季分明
c.夏雨型暖濕氣候
ㄅ分布:
→南美洲東南部
  巴西高原東南部、拉布拉他平原
ㄆ成因:
→巴西暖流、迎東北信風
ㄇ特徵:
→氣候溫和無明顯乾濕季
d.草原氣候
→彭巴草原
e.溫帶沙漠氣候
ㄅ分布:
巴塔哥尼亞高原
ㄆ成因:
福克蘭寒流、背西風
ㄇ特徵:
→氣候乾燥、溫差大
西半部
a.高地氣候
ㄅ分布:
→安地斯山脈
ㄆ特徵:
→氣候、植物景觀與土地利
  用隨高度成垂直變化
b.熱帶雨林氣候
0°~5°s
c.熱帶沙漠氣候
ㄅ分布:5°s~30°s
→秘魯、智利北部
ㄆ成因:
→副熱帶高壓、秘魯凉流
ㄇ特徵:
→氣候乾燥
d.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ㄅ分布:30°s40°s
→智利中部
ㄆ成因:
→行星風系季節性移動
  夏:副熱帶高壓
  冬:西風帶
  秘魯凉流
ㄇ特徵:
夏乾冬雨,夏熱冬暖
e.溫帶海洋性氣候
ㄅ分布:40°s以南智利南部
ㄆ成因:
→西風吹拂
ㄇ特徵:
→冬暖夏涼,無明顯乾濕季
★祕魯涼流
◎影響:
⊙南美西北部海岸→沙漠氣候
⊙浮游生物→鯷魚→魚粉 (飼料原料)
⊙海鳥聚集→鳥糞層→磷肥
★聖嬰現象
⊙原因:祕魯涼流減弱,海水溫度升高
⊙影響:魚類數量減少→魚獲、鳥糞減少
⊙氣候異常→秘魯多雨
            臺灣乾燥

















◎自然災害與資源(補充)
1.自然災害
(1)地震(火山)
→位居火山地震帶
  ex.薩爾瓦多有「太平洋燈塔」之稱


(2)颶風
→五~十月,形成於西印度群島以東大西洋熱帶海面
→帶來狂風、豪雨、引發海嘯
2.資源
→因自然環境複雜資源豐富多樣
(1)生物資源
→因赤道橫亙、範圍大
(亞馬孫河流域)
(2)水力資源
→因雨量豐富
ex:巴西高原東侧、亞馬孫河流域
(3)漁業資源
→智利、秘魯沿海有涼流經過
→東南太平洋漁場
(4)礦產資源
→因火山活動
→礦產資源豐富
→多金屬礦、能源礦 
ex:委內瑞拉:石油、巴西:
(4)森林資源
→熱帶雨林
三、多元文化的發展
1.文化
→受四大陸文化影響
→文化多元而複雜(合成文化)
(1)印第安文化


















馬雅文化
a.分布:
→猶加敦半島(石灰岩)
b.特色:
→曆法、天文、數學
→社會階層
→農耕、城市文明
◎玉米文明
★玉米的原生地為中南美洲,對環境適應性強
→馬雅人以玉米為主食,自稱「玉米人」
→玉米種植是農業的全部,並制定專門指導玉米種
植的天文歷法。
→「玉米神」:象徵作物豐饒與豐收
阿茲特克文明
a.分布:
→墨西哥高原南部(土壤、水源)
→建立特諾奇蒂蘭城,即現在的墨西哥市
b.特徵:
→承襲馬雅文化社會階層的觀念
→農業,在高原湖泊建立都市

印加文明
a.分布:
→秘魯
b.成就:
→嚴密的社會組織、發達的交通網、梯田、
灌溉技術、建築、雕刻
(2)合成文化
歐洲文化+印第安文明
拉丁美洲文化
殖民文化的移植(歐洲殖民文化)
a.改變傳統文化,歐洲文化成為強勢文化
(經濟、疾病、戰爭、宗教與文化、城市建築、地名)
b.影響
ㄅ農業革命→將印第安人作物傳到全世界
          →帶入單一作物農業型態(熱帶栽培業)
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殖民地式經濟→發展熱帶栽培業、採礦業
               依賴性經濟
ㄈ因勞力需求引進黑奴→非洲文化傳入
ㄉ天主教成為主要宗教信仰
ㄊ城市建築與景觀呈現拉丁文化建築風格
殖民化社會的發展
a.族群複雜
→因同居、通婚→血統複雜、文化多元
多混血種
→形成明顯的社會階層
b.族群
→歐洲白人、印第安人、非洲黑奴後裔、
混血種族:麥士蒂索人最多
c.分布:
ㄅ麥士蒂索人:墨西哥、中美地峽、秘魯等印第安文明發達地區
ㄆ穆拉托人:海地、牙買加、多明尼加、古巴、巴西
ㄇ白人:阿根廷、智利
d.形成:殖民化社會(天主教)
→文化多元(印第安、拉丁、非洲文化)
合成文化的形成與影響
a.飲食
→受西班牙與印第安文化影響
b.音樂、舞蹈
→印第安文化+西班牙+葡萄牙+非洲文化
ex:森巴、探戈、倫巴、恰恰
c.中南美洲文化特質在於其文化元素的多元性,以
及文化發展的多層次性
四、殖民地式經濟的特質
1.成因:
→西方殖民
2.特質
(1)資源出口導向
成因:
→供應歐洲殖民母國需求
類型:
a.採礦業
ex:巴西:開採黃金、墨西哥、祕魯:開採銀礦
b.熱帶栽培業
ex:咖啡、甘蔗、煙草
c.畜牧業:輸出毛皮、肉類
ex:彭巴草原
※形成以輸出原料為主出口導向型經濟
(2)單一經濟結構
成因:
→因供應殖民母國及國際市場需求
特徵:
→產業結構單一(一級產業為主)
→依賴性高
→易受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影響(穀賤傷農)
→國家經濟發展緩慢
ex:巴西:甘蔗→農礦開發→咖啡
→影響區域發展(東北轉移東南)
(3)大地主制
形成背景
→西方殖民(分配土地、跨國公司購地)
影響
→大片土地廢置,農業發展受限
→土地分配不均,社會動盪
→貧富差距大
3.影響
a.一級產業出口比重甚高
b.國家經濟易隨國際市場價格而波動
c.經濟作物排擠糧食作物生產
d.人民普遍貧窮
e.工業發展受限
f.經濟結構失衡
g.形成依賴式經濟
h.興建港埠型都市
i形成首要型都市
五、政治經濟發展的危機與困境
1.政治經濟危機形成的背景
(1)十八世紀末:
→追求政治獨立,爆發獨立運動
→軍人獨裁統治(政局不安,紛爭不斷)
(2)獨立後:
→獨裁專制統治
→經濟發展仍以農礦輸出為主
→為鞏固政權及經濟發展
→以優惠條件,吸引美/英/法/德資金投入
→外力影響各國政經決策
2.經濟發展的歷程
(1)1930 年第一次進口替代:輕工業
時間:
1930
背景: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歐美市場萎縮
措施:
→發展國內產業(輕工業)
→將原先需由國外進口的輕工業產品,
改由國內自行生產
代表性產業:成衣、紡織、鞋
(2) 1960年第二次進口替代:技術密集工業
時間:
1960
措施:發展國內產業(技術密集工業)
a.提高關稅以保護國內市場
b.積極扶植相關產業
c.成立國營企業
d.建設基礎設施
e.引進外資
成效
經濟自主,擺脫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代表性產業:汽車、石化、鋼
(3)保護主義:出現區域經濟整合時期
時間:
1960中期
形成背景
→因長期實施保護主義,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
解決之道(策略)
成立貿易區、進行區域合作
目的:
利用經濟組織的成立來擴大市場,藉此增強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4)引進外資:爆發外債危機
成因:
a.因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用舉債方式來進行國內投資
 ,導致經濟愈發展,資金缺口愈大
b. 1973 年的石油危機導致國際油價上漲
→因單一經濟結構、產品缺乏競爭力,清償債務能力不佳
結果
1980年代出現經濟大蕭條與債務危機
(5)全球化時期
時間:
1990~
背景
a.1980~1990
→採降低關稅、貿易自由化、
  國營企業私有化策略
b.跨國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及管理經驗
措施
→各國積極進行金融改革、稅制調整,以擴大出口、吸引外資
問題(隱憂)
a.國家債務沉重:跨國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只有少
    部分回饋到中南美洲的國家
b.中南美洲國家國際收支赤字
  a政府必須透過舉債來支持國內所需的預算
c.經濟體質不夠健全,貿易逆差日益擴大,外債占國內
  生產總額(GDP)的比率偏高
3.政治與經濟發展的困境
(1)政局不穩,經濟投資風險大
獨立後美國干預中南美洲事務,中南美洲國
  家一再陷入軍事政變、軍閥獨裁的混亂循環
  →影響經濟發展
現今:反美勢力興起→「左派」政權上台,
        試圖在經濟、外交擺脫美國控制
(2)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
成因:
→大地主制的影響
現象
→土地集中大地主手中(掌握資金及技術)
→小農受壓榨
→農村人口向都市流動,使中南美洲都市化程度高,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3)都市問題
類型
首要型都市(都市化程度高)
成因
鄉村太貧窮(推力)
都市問題
a.就業機會不足→失業率高
b.貧民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