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第十章 中國的環境(高二下)

第十章 中國的環境
一、三峽大壩工程的環境效應
1.長江流域
(1)全長6,300多公里
(2)注入東海
(3)水運航道終年通航,又稱黃金水道
2.長江洪患
(1)地點:
→長江出山地(巫山)後進入兩湖盆地(古雲夢大澤
→尤其荊江河段(曲流地形),洪患問題更嚴重「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2)成因:
地形因素
a.三峽後 →地勢低窪
→產生大量淤積
b.曲流地形發達
降水強度大時,河水宣洩不及
降雨因素
→中、下游為副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長降雨豐沛
67 月梅雨鋒面滯留
人為因素
a.圍湖造田
→蓄洪能力下降
b.上游濫墾、濫伐
→水土流失嚴重(淤積)
(3)三峽水利工程形成背景
兩湖地區水患頻繁(地形、氣候、降水)
荊江分洪工程(治標不治本)
→分洪期間財物損失嚴重
葛州霸
☆根本之道:
整合長江流域水利工程
(4)三峽大壩水利工程的影響
長江三峽水利工程樞紐
正面效益(工程效益)
a.具綜合性效益
→防洪、發電、航運、給水
b.改善宜昌和重慶間的航運
→提高長江航運價值,促進內陸發展
c.減輕三峽下游水患
  ex:荊江
d.提供充足發電量
→西電東送
→減少北煤南運對環境的負擔
負面影響(環境與社會效應)
a.改變微氣候
→水庫面積廣闊,勢必造成溼度(造成降雨不穩)甚至溫度的改變(日夜溫差縮小)
b.加重水汙染
→庫區:汙水和化肥殘留物,易滋生藻類
  下游:水量變少,河川自淨能力降低
c.破壞水土保持
→蓄水後水體的重量,使邊坡土地鬆動崩塌多地震
大量泥沙,使水庫蓄洪能力降低
d.海岸侵蝕
e.生物棲地的破壞
ex:中華鱘洄游路線為大壩所阻
f.沿海漁業資源減少
→長江帶來的營養物質減少,下游漁業影響甚大
g.移民的安置問題
→百萬大移民
→社會、經濟問題
h.古文物的消失
→古蹟淹沒,三峽景觀消失
→衝擊旅遊業
二、水資源調節
1.中國水資源分布與多寡
→深受季風影響
→用水不足成為華北、蒙新地區,經濟發展最大限制
2.中國水資源分布特色
(1)水資源總量豐,但每人平均分配量少
→因人數眾多
(2)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
→因降水空間分布不均
南北差異大
(3)水資源季節變化與年際變化量大
→因季風影響,降水集中夏季
雨量變率大,水旱災頻繁(華北地區)
3.華北的水資源問題
→受氣候及水文特性影響
(1)華北地區氣候特徵
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華北平原)
→半乾燥氣候(黃土高原)
特徵:
→冬冷夏熱,降水集中夏季,雨量變率大
影響:
a.降水不穩定、水旱災頻繁
b.河川洪枯變化大(含沙量大)
c.水資源不足
水文特徵
→受氣候影響
黃河為中國最多災的河川(中國的憂患)
a.地上河:黃河具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點
→流經黃土高原下游泥沙淤積旺盛,形成河床高於平原地區的地上河懸河
b.凌汛
→發生在春季:因上下游融冰期不同
c.伏汛暴雨時河川水位盛漲
d.斷流:乾季末期(春季),下游無水
(2)黃河斷流
意義:河流在乾季末期出現下游河段無水的現象
時間:春季
原因:
a.降水特性
ㄅ黃河流域降雨量不多,且集中在夏季,進入枯水期時,便容易發生斷流
ㄆ全球暖化的影響,氣溫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
雨量變率大
b.水土破壞
→植被破壞,上游水土流失量大
→下游泥沙淤積嚴重,河床高,使下游支流少
c.用水激增
ㄅ中上游興建水庫,大量截水
ㄆ農工業迅速發展、人口增加與都市規模擴大,流域內之灌溉、飲用、發電用水增加
黃河斷流影響P.131
a.河道乾涸
b.風沙增加,沙漠化現象不斷惡化
c.缺水
d.魚類滅絕(斷流期間為魚類產卵繁殖期)
e.影響河口三角洲溼地動植物的生存
f.造成黃河流域周邊地區農產減少,植被覆蓋率變低
(3)華北地區水資源的利用方式與環境影響(水資源利用問題)
興建水庫引水
黃河斷流(春季)、水污染
開發地下水
→地層下陷、地下水鹽化
南水北調
引長江水
a.東線
→利用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引水
⊙優點:投資少,兼具航運、防洪效益
⊙缺點:下游水汙染嚴重,輸水需大量能源
b.中線
→引丹江口水庫水,規模、成本大(效果佳)
→「穿黃(黃河)隧道
⊙優點:水質較,受益面積較大,輸水成本較低可發電
⊙缺點:需興建全新輸水幹道,工程成本高
c.西線(西北及黃土高原缺水問題)
→引長江上游河段水(地形限制)
⊙優點:水質好、庫區移民少
⊙缺點:對生態衝擊大,多地震帶安全問題
◎南水北調工程經濟效益
解決華北地區缺水問題、提供水運擴大運量,並進
  行汙水和排洪整治工程
◎工程引發問題:
對長江流域的影響:
1.越域調水改變沿線的水文環境與生態
2.長江水系水量減少,影響沿岸的灌溉與航運
3.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面將下降,可能引發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海水入侵等環境問題
◎華北旱作區不當灌溉將導致土壤鹽鹼化及
血吸蟲病可能往北傳播
三、西北乾旱區沙漠化治理
1.沙漠化
→因氣候變化或人類不當的開發行為,造成土地退化成類似荒漠的狀況
2.地區
→新疆、青海、內蒙、甘肅和寧夏等地
3.沙漠化成因
(1)自然因素(氣候因素)
乾旱氣候,溫差大物理風化風力作用顯著
→形成礫漠和
降水量變率大氣候異常時,降水量更少
→加速沙漠化
(2)人文因素
→西北地區草原過度放牧與不當農墾所致
4.沙漠化的影響
(1)土地生產力衰退、沙漠面積擴大
(2)沙塵暴(春季)
(3)草原退化
(4)土壤沙化、鹽化
◎沙塵暴
*      發生條件
強風、沙源、不穩定的天氣狀態
*      好發期
春季 (鋒面系統活躍、氣溫回暖→ L )
*      沙塵來源
內蒙、河套、甘肅一帶
5.沙漠化的防治對策
(1)首要目標即在防風固沙
(2)分三方面
預防潛在沙漠化的威脅
減緩正在沙漠化的土地退化速度
恢復沙漠化土地的生態
(3)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工作
a.流沙地區設立沙障工程,如草格固沙工程
b.建立防沙林帶、農田防護林網
c.實施退耕還林
合理的利用資源
→規劃農林牧用地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避免土壤鹽鹼化
→牧區草原,控制牲畜數量增長
控制人口增長
→建立一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提供替代能源
→如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及開發風力、太陽能等
加強環境監測
→利用航空、衛星照片與地面防治中心監控沙漠化土地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