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國的工業
補充資料:中國大陸的五年計畫
•
五年計畫是中國大陸於 1950 年代開始進行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
第一個五年計劃於 1953 年至 1957
年執行,簡稱「一五計畫」;1958 年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畫─「二五計畫」,依次類推
•
至 1958 年至 1960 年的大躍進造成了 3 年的空窗期。「三五計畫」原本應該於 1963 年開始,因為這 3 年的延遲,起始年變成為 1966 年
•
2006 年起「五年計劃」更改名稱為「五年規劃」;官方英文翻譯則是保留不變:five-year plan
一、工業發展及區位變遷
1.傳統工業區位
中國傳統手工業歷史悠久,陶瓷、絲綢等產品,自古即是國際市場的重要商品
現代工業
l
開 始:19世紀中期後才萌芽
l
工業區位:多集中於列強的租借區,如東
北、沿海地帶與長江中下游等地
工業類型:多為原料取向的工業,如東北的採礦業、鋼鐵業,與天津、青島及上海的棉紡織業等
★當時的工業是以滿足本地需求的輕工業(如紡
織與食品加工業)為主
2.計畫經濟的工業生產與區位(1950 ~ 1980)
(1)第一個五年計畫(1953~1957年)
①工業發展重點:
a.全力發展重工業
②工業區位
a.因需要大量原料與動力
b.基於經濟、國防軍事戰略及區域均衡考量
c.由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c分散到內陸地區
ex:山西與甘肅c發展煤礦與石油產業
長江流域的武漢市c因交通成為工業中心
(2)第二個五年計畫( 1958~1962 年)—大躍進時期
①工業發展重點:
→推動『大躍進』政策
→ 「以鋼為綱」、「超英趕美」
→全民大煉鋼
②目的:
→建立工業基礎
③工業區位
→分散全國各地
→建立小型煉鋼廠
④結果:
→缺乏整體考量,國家經濟失調
→造成輕、重工業比例結構失衡(形成三年空窗期)
(3)第三個五年計畫(1963~1970年代年)
①工業發展重點
→在國防考量下更著重內陸、西部新工業區發展
(重工業、國防工業)
②工業發展趨向均衡、分散
③工業區位
→
「靠山、分散、隱蔽」
◎計畫經濟時期工業特色與問題(p.113)
①工業結構
→偏重重工業的發展
②工業區位
→沿海地區工業產值下降
(工業區位由沿海→內陸)
③目標
→部分達成國家戰略上自給和社會主義 區域均
衡的目標
④問題
→工業技術水準落後,經營效率差,生產效率低
3.改革開放的工業區位轉移(1980年代至今)
(1)時間:1978年後實施經濟改革開放政策
(2)目的:追求經濟效益、吸引外資及技術
(3)方法:
→政府制訂各種優惠政策,設立各式經濟開放區域
ex:保稅區、經濟特區
(4)工業區位
→東部沿海地區(最早)
→因:①交通便利
②近港、澳、台灣
③勞工充足
→採集中化發展
→在沿海地區建立新的工業中心
(5)發展特色
①改革初期
→利用廉價勞力、土地成本低優勢
→改善運輸交通基礎設施,及提供優惠政策等條件
→吸引外國資本與技術進入中國
→產品則輸出至國際市場
②1990年代~
a.將經濟特區經驗移植至其它地區
b.形成三大經濟圈
c.帶動經濟成長
(5)問題:
→因獨厚東部經濟發展政策下,造成東西經濟發展
差距擴大
→形成三大經濟地帶的現象
→區域發展差距擴大
(6)解決之道(政策)
→實施區域均衡政策
①1999 年「西部大開發」
a.目的:開發西部資源→吸引東部工業轉移到西部發展
→加速內地發展
b.措施:
→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
②2003 年「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以解決東北現象
③2006 年「中部崛起計劃」
→發揮中部區域優勢
◎目的:透過這些策略,吸引投資,促進內陸地區工業及經濟發展,全面縮小差距
3.三大經濟圈的特色與角色
(1)珠三角(珠江三角洲)
①位置
→廣東南部的珠江下游,以廣州、深圳為中心
②優勢:地緣之利
a.僑鄉
→吸引港、澳、台資金及技術
b.近香港(具港區及金融優勢)
③發展
a.初期設立經濟特區(勞力、政策優勢)
→吸引外資、技術(傳統產業、電子零組件)
b.90年代因其他地區開放(優勢不在)
→轉為高科技產業
→近年來亦發展醫藥、汽車產業
◎ 補充:前店後廠
•
「前店後廠」是自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以來,與港、澳地區的經濟合作,具區域分工的獨特模式。其中「前店」是指港澳地區,「後廠」為珠江三角洲
•
1980 年代起,港、澳地區利用海外貿易的優勢,承接海外訂單,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而珠江三角洲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力優勢,進行產品加工、製造和裝配,彼此緊密合作成為「前店後廠」
•
近年來,由於珠江三角洲土地成本上升、勞工短缺與薪資上升問題,造成產業逐漸北移,且市場也逐漸以「內銷」為主,因此「前店後廠」可能轉型為「廠店合一」
(2)長三角
①位置
→位處長江下游
②優勢
→交通條件佳、優秀人才、腹地大、金融環境
③發展
a.初期:成長較慢(無優惠政策)
b.90年後成立浦東經濟開發區
ㄅ帶動江、浙地區發展
ㄆ中國資訊科技業(IT產業)主要生產地帶
ㄇ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
④工業特色
a.具有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特
b.區內「蘇錫常鎮寧」擁有「全球電子巢」
之美譽
⑤未來發展潛力
→以上海市為核心
→成為亞洲重要金融、經濟、貿易、航運中心
(3)渤三角(環渤海經濟圈)
①位置
→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山東、遼寧等渤
海沿岸地區
②優勢
a.農礦資源豐富
ex:山西:煤礦,大港、勝利:石油
b.海陸交通便利
→具港區優勢及交通樞紐(北京)
c.位居經濟活躍的東北亞經濟區,與日韓產業互動密切
d.知名學府與研究單位
③發展
→研發創新潛力大
→發展高科技產業為主 ex:北京:中關村
→高科技產業群聚效應明顯
◎三大經濟圈的發展現況與挑戰
1.三大經濟圈發展條件不同
→能發揮分進合擊的效果,促成中國大陸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
2.未來挑戰:2010 年的加薪潮、成渝經濟圈的崛起,不同區域之間的產業發展競爭也愈來愈明顯
二、從世界工廠到新興市場
1.世界工廠與國際分工
(1)發展條件(優勢)
→經濟改革開放後
→中國利用工資低廉、優惠的政策、基礎建設完善及勞工穩定等優勢條件+交通運輸革新
→吸引外資、技術進入
→成為『世界工廠』
(2)工業類型
→代工(OEM)為主
①早期:技術層次低的工業
ex:成衣、紡織、製鞋、家電
②今日:技術層次提升
ex:電腦、機械、汽車
(3)因生產條件優勢成為國際分工體系的一員
★國際分工的生產特性:
⊙已開發國家(美、日):研發、設計和核心技術
⊙中繼國家(南韓、臺灣):設計、製造精密零件
⊙中國大陸:代工生產、組裝
★名詞比較
⊙ OEM:簡稱委託代工,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運用充裕的勞動力提供國際市場上所需的產品製造、組裝之委託代工服務
ex:寶成鞋業幫NIKE
Reebok、New Balance代工
⊙ ODM:簡稱設計加工,Own Designing & Manufacturing
→就是不僅生產還包含設計
⊙ OBM:建立自有品牌, Own Branding & Manufacturing
→指的就是生產商有自行建立自有品牌
ex:宏碁、華碩
★名詞比較
⊙水平分工:指一個產品的各種零組件同時由不同的企業分工製造完成,最後再匯聚組合
例:空中巴士零件由歐洲各國生產,最後送至法國組裝
⊙垂直分工:一個產品的生產流程拆成多個具有前後關係的不同製程,由具有上下游關係的不同工廠分工合作完成
例:紙張製造工廠與印刷工廠、橡膠廠與輪胎廠
⊙垂直整合:併購生產流程中具有上下游關係的工廠或企業
例:如鴻海併購其上游的零組件供應商。
例:如鴻海併購其上游的零組件供應商。
⊙水平整合:同類產品的工廠,用合併或聯合方式經營,擴 大市場佔有率
例:美國波音合併麥道,成為世界最大航太公司
2.新興市場
→中國大陸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新興消費市場
①成因
→美國發生金融海嘯,影響全球經濟
②政策:刺激內部需求方案
→中國大陸正式將發展國內市場及提高工資列為
2011∼2015 年經濟發展目標
→經濟成長動力,由外銷導向轉為內需帶動
③影響
→新興消費市場成形
(2)新興資本市場
①成因:
→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成長
②資金來源:
a.對內籌資
→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
開業
b.對外投資
→以併購海外公司的方式進行,掌握
天然資源、取得生產技術或品牌
(3)未來發展(挑戰)
①困難點(問題)
→由「世界工廠」轉變為「新興市場」
→資金去化與生產過剩問題
ex:鋼鐵生產過剩
②策略(解決之道
a.積極進行產業轉型
→如:提出「2025 中國製造」的目標
b.提升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地位
→ 2015 年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提出「一帶一路」的策略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 英語: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 縮寫AIIB ),
簡稱亞投行 ,是一個向亞洲各國家和地區政府提供資金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之區域多邊開發機構,成立宗旨在促進亞洲區域內的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並且加強中華人
民共和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 總部設在中國 北京 , 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
謝謝您整理的重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