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第五章 第三級產業概論(一)

第五章 第三級產業概論
一、第三級產業
◎定義:
→第三級產業是以提供服務為內容的產業,包括商業、旅遊、交通、醫療、教育等,又稱為服務業
二、中地理論
1.定義:
→為克里司徒勒於 1933 年提出,用來解釋聚落分布的規律,也可以應用在零售業
→為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提供一個最有效的安排
(距離為主要影響因素)
2.基本假設
(1)均質的平原、自然環境均質
(2)居民性質一致(理性)
銷售者:(中地的經營者)
→市場區域極大化(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
消費者:
→購物距離極小化
(3)平原上只有一種交通工具(運費與距離成正比)
3.概念
(1)中地
→提供商品與服務給消費者的地點
(中地≠都市 ∵中地沒有製造業)
(2)商閾(門檻)
→維持中地機能正常營運的臨界距離
(維持一個中地存在的最小空間範圍)
→營運成本愈高、所需商閾愈大
(3)商品圈(里程)
消費者:
→願意購物的最大距離
銷售者:
→商品分布的最遠距離
(最大市場區域)
◎距中地愈近、運費成本愈低,消費者的商品購買量愈多
◎購買的數量由中地附近向外圍遞減。
◎可購買商品數量低於 1 時,即為商品圈的界線











4.商品圈與商閾關係










5.市場區域的劃分(p.69)
(1)當生產者布滿整個平原,且各生產者的商品圈和商
   閾相等時,市場區域的劃分方式有以下3種:










(2) 正六角形市場區域的形成










(3) 結論
      中地的市場區域未必如六角形分布,同一等級的中地也有可能相鄰分布
      中地理論提出的正六角形市場區域,其真正貢獻在企圖為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做一個最有效益的安排
6.中地的等級
(1)劃分依據
→依據商品的等級及商品的種類,可將中地分成不同的等級
(2)一中地所能提供的商品種類愈多、商品等級愈高,
所需的商閾也愈大
→中地等級愈高

(3)高級中地同時可提供低級中地的商品
(4)中地等級的意涵也存在於其他服務業中,如醫療和教育體系等
7.中地理論的運用
(1)零售業區位分析
(2)作為判斷都市階層的指標
(3)擬定地方生活圈、規劃公共設施、區域計畫與都市建設
8.商業區及商圈
(1)商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