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第五章 第三級產業概論(二)(高一下)

(2)商業區
商業區的階層劃分
中心商業區(CBD):主要商業活動集中的區域,交通易達性最高,地價及地租最貴,商品等級高、商品種類多。
區域型商業區:例如量販店及電影院等。
社區型商業區:例如提供社區日常需求的超級市場。
鄰里型商業區:以商品等級最低、市場區域最小的便利商店為主。
三、零售業的變遷
1.傳統零售業和新興零售業
(1)傳統零售業
區位:以靠近消費者的所在地為主
實例:雜貨店、傳統市場
變遷:受所得增加、都市化、生活步調加速、交通革新、電子貨幣、通訊及網路發展等影響,傳統零售業購物環境已無法符合現代消費需
(2)新興零售業
特色
a.具有連鎖式經營、大型化與 國際化、運用資訊管理系統、自營物流中心
等特色
b.通訊網路發達→無店鋪商店的蓬勃發展
實例:便利商店、超級 市場、量販店、購物中心、無店鋪商店
2.零售業物流的變遷
(1)傳統零售業(無連鎖、單打獨鬥、規模小
商品流通方式:單一店面且透過批發商進貨
特徵:
→每日銷售量小
→批發商要求達一定數量才送貨
所需庫存空間大、成本較高
(2)連鎖零售業
商品流通方式
a.因應旗下連鎖店的進貨與配送需要,連鎖業者跨足
  物流業,設立「物流中心」
b.商品流通:製造商→物流中心→加盟業者→消費者
特徵:
→物流中心每日少量多樣及高頻率的配送
減少倉儲空間、庫存壓力及成本支出

物流中心的定義與優勢















◎傳統零售業與新興零售業物流的比較








3.零售業的區位變遷(新興零售業的興起)
◎成因:
→經營環境的改變(退場或轉型)






















(1)便利商店的區位變遷
初期:營運狀況並不理想
a.區位選擇:設定顧客群為家庭主婦,門市多設置在住宅區。
重新定位
a.改以年輕的上班族和學生為主顧客群
→採多元化經營
b.區位選擇:十字路口(三角窗)
→人車流量大、集客能力高、有助於增加品牌曝光率
(2)從傳統市場到超級市場的區位變遷
傳統市場
a.型態:指部分時段販售生鮮食品的店鋪或攤販
b.區位:
ㄅ早市
→人口密集的聚落中心或是廟宇廣場附近,為上午時段經營
ㄆ黃昏市場
→多位在交通便捷的道路邊,可方便停放汽機車
超級市場
a.形成背景:
→家庭型態與生活方式改變
    ex:雙薪家庭、上班族
b.區位:
→多分布於人口密集的住宅區附近
c.特徵:
→提供雜貨及生鮮食品,商品等級較便利商店高,成為社區型商業中心
(3)百貨公司、量販店、購物中心
百貨公司
a.區位特徵:
→多位於高級中地其交通方便的中心商業區
b.經營特色:
 ㄅ不同等級商品集中
 ㄆ與顧客面對面的銷售型態
 ㄇ近年愈趨向大型連鎖或精品路線
量販店
a.區位特徵:
→多設於工業區或是地價較便宜的地區,並將商場和
  倉庫結合
b.經營特色:
ㄅ自助式銷售方式
ㄆ產品多為大包裝,平均價格
  較一般市面上的售價為低
ㄇ主要顧客群為家庭或企業
ㄈ提供便利的停車空間,以滿足消費者一次購足的需求
購物中心
a.區位:
ㄅ國外:多設在地價便宜且交通便利的郊區
ㄆ臺灣:多數分布於市區,部分由中小型百貨公司或
        量販店轉型而成
b.經營特色:
→集購物、休閒、娛樂之功能等多元化服務型態,包
  含百貨公司、量販店、電影城、遊樂場、主題餐
  廳、書城⋯⋯
(4)新興的無店鋪販售
a.型態:
→主要以郵購、電視購物、人員直銷等方式進行
b.發展受限之因:
→缺乏互信且通路有限的情況下,無法大規模發展
近年
a.快速成長之因:
→因資訊網路興起,商品資訊通暢,加上消費者保護法
令逐步完善,及物流系統的便捷
b.實例:
→部分網路業者如 YahooPChome 分別有購物網站,國內知名企
業如 SOGO、統一、東森等也紛紛建置資訊網路和電視上的銷售管道
(3)影響:
→無店鋪商業型態的商閾和商品圈打破傳統消費行為的地理限制,網路上的所有網路社群都可能是潛在的購物者



第五章 第三級產業概論(一)

第五章 第三級產業概論
一、第三級產業
◎定義:
→第三級產業是以提供服務為內容的產業,包括商業、旅遊、交通、醫療、教育等,又稱為服務業
二、中地理論
1.定義:
→為克里司徒勒於 1933 年提出,用來解釋聚落分布的規律,也可以應用在零售業
→為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提供一個最有效的安排
(距離為主要影響因素)
2.基本假設
(1)均質的平原、自然環境均質
(2)居民性質一致(理性)
銷售者:(中地的經營者)
→市場區域極大化(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
消費者:
→購物距離極小化
(3)平原上只有一種交通工具(運費與距離成正比)
3.概念
(1)中地
→提供商品與服務給消費者的地點
(中地≠都市 ∵中地沒有製造業)
(2)商閾(門檻)
→維持中地機能正常營運的臨界距離
(維持一個中地存在的最小空間範圍)
→營運成本愈高、所需商閾愈大
(3)商品圈(里程)
消費者:
→願意購物的最大距離
銷售者:
→商品分布的最遠距離
(最大市場區域)
◎距中地愈近、運費成本愈低,消費者的商品購買量愈多
◎購買的數量由中地附近向外圍遞減。
◎可購買商品數量低於 1 時,即為商品圈的界線











4.商品圈與商閾關係










5.市場區域的劃分(p.69)
(1)當生產者布滿整個平原,且各生產者的商品圈和商
   閾相等時,市場區域的劃分方式有以下3種:










(2) 正六角形市場區域的形成










(3) 結論
      中地的市場區域未必如六角形分布,同一等級的中地也有可能相鄰分布
      中地理論提出的正六角形市場區域,其真正貢獻在企圖為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做一個最有效益的安排
6.中地的等級
(1)劃分依據
→依據商品的等級及商品的種類,可將中地分成不同的等級
(2)一中地所能提供的商品種類愈多、商品等級愈高,
所需的商閾也愈大
→中地等級愈高

(3)高級中地同時可提供低級中地的商品
(4)中地等級的意涵也存在於其他服務業中,如醫療和教育體系等
7.中地理論的運用
(1)零售業區位分析
(2)作為判斷都市階層的指標
(3)擬定地方生活圈、規劃公共設施、區域計畫與都市建設
8.商業區及商圈
(1)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