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國的農業
◎中國農業發展歷程
u
傳統:因應各地自然環境而發展出各種農業技術與經營方式
u
1949年後實施國家計畫經濟:逐步建立全國性的農產專業化生產區
u
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市場經濟:引入各種現代化的農業設備、技術與經營方式,農業商業化快速開展
u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農業的經營面臨新的局勢
一、農業發展與變遷
1.傳統農業
(1)發展與特性
①發展:
a.起源於黃土高原(因農具及灌溉工程技術提昇)
b.隨著人口與經濟重心逐漸南移,長江與珠江流域的農業也漸次興起
②傳統農業的特性
a.自給為主、農作物種類多
b.糧食作物以小麥、稻米為主
c.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
d.因人口多
→耕種集約(土地利用精細)
(2)生產區位
→因幅員廣大,傳統農業深受自然環境影響
→耕地區位與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關,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盆地與丘陵地區
→劃分指標
→一月0℃、年雨量750mm、400mm(秦嶺、淮河,夏季季風止境)
→分四大農業區
①南方水田區
a.分布:
→秦嶺淮河以南
→熱帶、副熱帶季風氣候(最冷月均溫>0℃,年雨量> 750mm)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b.生長季長,年可二~三穫
c.作物:
→糧食作物:水稻
經濟作物:長江三角洲:棉花與絲
珠江三角洲:蠶絲與蔗(基塘農業)
②北方旱作農業
a.分布
→秦嶺、淮河以北
→溫帶季風氣候區(最冷月均溫<0℃,年雨量< 750mm)
→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東北大平原
b.生長季較短,一~二穫因降水量少-旱作
→採兩年三作制
c.作物:
→小麥、小米、高樑、大豆與玉米輪作
③西北牧業灌溉農業區(蒙新地區)
→分布:乾燥、半乾燥氣候區(年雨量<400mm)
→主要以畜牧為主,農業集中綠洲、山麓沖積扇
→土地利用精細
④青藏高寒農牧業區(青藏高原)
→分布:高地氣候區
→牧業:山牧季移
農業:藏南縱谷
→牲畜:犛牛
作物:青稞
2.現代農業
→分兩時期
(1)改革開放之前(計畫經濟時期1949~1978)
①農業發展由國家主導,成立人民公社
→土地合併,國家訂定生產目標
②農業區位(區域專業分工)
→糧食作物:生產條件較佳地區
→經濟作物:因地制宜
③影響
→將小農經濟轉為集體化、合作化(農民變農工)
→生產意願低落(農業發展受限)
→農民貧困問題未解決
(2)改革開放之後(1978~)
→採市場經濟
①先採承包責任制保留耕作成果
②實施市場取向政策使農民成為生產主體
③成效:
a.農業產量大幅提昇
b.農產品供需與產銷由市場主導
c.農業企業化管理、生產、銷售一體化
d.自創品牌
(3)生產現況
①農業生產結構改變
a.成因:經濟成長快速
b.變遷:
→糧食需求改變
→中國農、林、漁、牧業總產值大幅成長
→漁業、牧業與林業產值較種植農業成長為快
→穀物明顯減少,蔬菜與瓜果種植面積比重有顯著增加
②傳統生產區位改變
a.成因:
→農業技術改變
③邁向專業化生產
a.成因:
•
農產品市場需求興起
•
交通運輸條件改善
•
生產技術革新
b.形成(因地制宜)
→專業化生產區
※中國農業生產區域專業化
•
東北—大豆
•
海南島—「冬季大菜園」
•
山東、河南與安徽—肉牛
•
沿海—海水、淡水養殖區
•
新疆與內蒙—瓜果、乳牛飼養
二、現代農業的挑戰與方向
1.農業發展的挑戰
(1)耕地減少、生態破壞
①成因:
a.農業用地→都市、工業用地
b.人為不當開發及天災
②實例
→珠江三角洲的農業變遷
③解決之道(策略)
a.保護耕地,改善現有耕地耕作效率
b.不再開拓其他土地
(2)農業生產品質與安全問題(黑心農產品)
①成因:
a.加入 WTO 後,未遵照耕作規範,致農產品品質不佳
b.安全標準離先進國家要求有明顯差距
②結果
→食安問題
③解決之道(策略)
→農業生產技術發展需兼顧提升量與質
④實例:
→毒奶事件
(3)農民所得偏低、城鄉差距大
①成因:
a.耕地漸少及退化:生產成本提高
b.農民對市場敏銳度差:收入偏低
②結果
→農村人口外流,農業生產力不易提升
→ 「愈窮愈墾,愈墾愈窮」
◎中國「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指中國的「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而產生的社會問題
2.農業發展的方向
→生態農業
→強調經濟、社會、生態上的綜合效益
(1)原因:
→農業問題嚴重
(2)方式:
→以符合生態原則的耕作方法
→生產無害身體健康的農產品,並維持農業生產環境的持續生產能力
(3)目的:
→打造農業經營與環境間協調的生產關係,藉以保護生產環境並提升農業生產量及農民收入
→即解決農業問題
(4)實施:
→「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
→在農戶的土地上,在全封閉的狀態下,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等組合在一起,所以稱為「四位一體」模式。
☆新東北現象
•
背景:
–
2001 年中國加入 WTO 後,農產品開放自由貿易
•
現象:
–
東北商業性農業面臨國外競爭者壓力,使農產品大量滯銷、農民收入增加緩慢、農業經濟效益停滯等,農業產值比重下降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
衝突:
–
農業單位希望農民依據訂單及需求制定生產量,農民卻希望地盡其利。新東北現象是農業結構、管理體系、農產品種類及產量等多層面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