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第五章中國的區域概述(高二下)

第五章中國的區域概述
一、位置
面海背陸的地理位置
二、範圍
→東經73度~135度,北緯18~53
三、自然環境
1.地形
複雜
(1)特徵
山多平原少
地勢西高東低分三階
受地形影響河川西→東流
地形分界線
→大興安嶺-太行山-雲貴高原
(2)影響
階梯狀地形的影響
地形落差大→蘊藏豐富水力資源
江河順勢東流→河川成為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的聯繫紐帶
利於海洋暖濕氣流深入內陸
乾冷冬季季風長驅南下
(3)類型:五大地形區
高山
a.山脈走向反映出板塊擠壓方向
→東半部:震旦走向
  西半部:東西走向
高原
→四大高原



a.青藏高原
→地勢高聳,冰河廣布(寒漠)
內蒙古高原
高而平坦,景色荒涼
黃土高原
受河流侵蝕切割
支離破碎,溝壑縱橫
雲貴高原
石灰岩地形發達
地表崎嶇
(水力、觀光)
盆地
→四大盆地
a.準噶爾盆地
→天山以北,氣候乾燥(牧>農)
b.塔里木盆地
→天山以南,氣候乾燥(農>牧)
c.柴達木盆地
→聚寶盆、鹽的世界
d.四川盆地
→天府之國
平原
a.東北大平原
→面積廣大,土壤肥沃(黑土),農業機械化程度高,重工業中心
b.華北大平原
→中華文化發源地
→因雨量變率大,水旱頻繁


c.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的精華區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
d.珠江三角洲
→華南地區精華區
→基塘農業發達
丘陵
主要分布中國東半部
2.氣候
(1)影響因素
季風
a.成因:
→海陸性質的差異
b.分布:
→中國東半部
c.特徵:
→風向隨季節而變
d.類型:
→依緯度分
地形:
→坡向、高度
緯度
距海遠近
(2)雨量、氣溫的空間分布
雨量:
→受季風、地形影響
→東南向西北遞減
a.夏季:雨季
→水氣來源:印度洋、太平洋
b.冬季:乾季
氣溫:
a.夏季:
→除山地、高原外,普遍高溫(地形)
b.冬季:
→受緯度影響
(3)類型:
→氣候多樣
→三大類型
季風氣候
a.分布:
→中國東半部:華南、華中、華北、東北
   
b.特徵:
→風向隨季節而變,氣候濕潤
※中國夏季季風止境
→大興安嶺-陰山東麓-隴山-巴顏喀喇山
(農牧分界,年雨量500(400)mm)
乾燥氣候
a.分布:
→中國西北部,蒙新一帶
b.特徵:
→年日溫差大,乾燥少雨
高地氣候
a.分布:
→高山地區(青藏、蒙新山地)
b.特徵:
→氣候、植物景觀呈垂直變化



四、地理區的劃分
1.中國地理區的劃分
(1)地理區的定義:
→指一段時間歷程中,逐漸發展而具有共同歷史經驗的區域
→人地與共的生命共同體
→ 根據地形、氣候、植被、民族、產業、政治等要素所劃分的區域
(2)劃分指標:
→依據:
自然要素:
→如地形(最常使用)、氣候等
人文要素
→如農業景觀、民族、經濟等
(3)分區:
傳統:三大區域-六大地區
依經濟發展程度:三大經濟
2.三大經濟帶
◎源起:
→中國區域差異,受地形、氣候、資源、交通和計畫性經濟政策影響
→根據中國國家計畫委員會制定的全國國土總體綱要的區分
◎過程:
1978改革開放—從東部沿海開始
→目的—吸引外資,促進沿海發展
→方法—經濟特區、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結果—經濟發展不均,分三大經濟地帶,以便規劃管理




(1)東部沿海地帶
地狹人稠,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
具廣大沖積平原
→利交通建設、產業發展
氣候屬濕潤季風氣候
→利農業發展
→昔為中國的穀倉
具河海交會的地理位置
→聯絡國際市場、深入內陸腹地
三大主要經濟圈
a.渤三角(京、津、唐)
b.長三角(滬、寧、杭)
c.珠三角
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前哨站
發展限制
a.能源不足:缺電、缺能源
b.原料不足
c.水資源不足:以北方沿海最為嚴重
(2)中部地帶:具過渡性(承東啟西)
地形:
→因位居第二階
→地形複雜
→優點:利多樣發展
  缺點:水土流失嚴重
氣候:
→屬季風與乾燥氣候過渡帶
過渡性色彩濃厚(地理位置)
→易接受東部轉移的資金、技術,並將技術轉移至西部
→由西部輸入能源礦物,並將產品輸往東部、海外

金屬工業、重工業較發達-能源、礦產資源亦豐,煤儲量占全國66.47%
中國重要糧產區、牧區+林場
→地形複雜,宜農、林、牧多樣發展
(3)西部地帶
本區發展深受自然環境限制
經濟發展相對弱勢-GDP僅占13.24%(2008)
文化發展具多樣性
→因少數民族集中
自然資源豐富,深具發展潛力(工業)
  ex:草原、水力、礦產等資源

可能成為東中部高耗能、高原料指向工業移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